在中國古代的封建時期一共有2132年,出現過494位皇帝,這其中有令人唾罵的無道昏君,也有政績卓著的千古一帝。說到哪位皇帝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,我們往往會想到秦始皇嬴政、漢武帝劉徹、唐太宗李世民、宋太祖趙匡胤等等,其實還有一位,那就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。
一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
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中原大地近三百年的混亂局面,將中原大地的統治權重歸漢人,建立了多民族國家,這裏重點是多民族。自秦朝以來,中原大地一直是漢族爲絕大多數,而隋朝前的時期,匈奴、鮮卑、氐、羯、羌入主中原,紛紛建立了政權,其中重要的國家有十六個,這就是“五胡十六國”,隋朝統一後,一改“華夷之辨”、“夷夏大防”等民族觀點,改以漢文化爲主體、“華夷一家”的民族融合政策,這也奠定了我們現在多民族國家的基礎。
二、經濟高度發達
隋文帝時期,中國的經濟高度發達,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
1、耕地面積。全國耕地面積5500萬多頃,換算成畝,就是55億畝,這是個什麼概念?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時的數據:西漢平帝元始2年,耕地面積約8.27億畝;東漢安帝延光4年,耕地面積約6.94億畝;明神宗萬曆30年,耕地面積約11.62億畝;清光緒13年,耕地9.12億畝。耕地面積如此之大,與隋文帝實施的“均田制”是分不開的。
2、戶數。隋文帝執政後期,全國戶數達到了890萬戶,唐太宗任內貞觀十三年戶數最高,304萬戶;武則天任內神龍元年戶數最多,615萬戶,可見隋文帝時期人丁興旺。
3、糧食儲量。當時隋朝有六大糧食庫,河南鞏縣的糧窖就有三千口,每個儲備八千石糧食,到底多到什麼程度?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隋朝的糧倉後感嘆道:隋朝倉庫裏堆放的糧食夠天下人喫五六十年了。再舉一個例子:隋文帝手下官吏報告,國庫裏的錢糧布帛已經堆得放不下了,有些米和串錢的繩索都已經腐爛了,滾得到處都是,隋文帝大爲驚奇地說:“我已經一再減稅至前朝的過半,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的賦稅入庫呢?”
三、國家政治制度
除了上面這些之外,隋文帝的功績還有很多:
1、創立了“三省六部制”。三省指中書省、門下省、尚書省,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、戶部、禮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。此處不一一贅述它的每個官職了,簡單地說一下它的意義,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利進行了分割,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,這對於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意義很大,三省六部制歷經不斷完善,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。
2、開創了“科舉制”。科舉制想必大家很熟悉了,之前的朝代採用的是察舉制、徵辟制、九品中正制等等,結果就是“上品無寒門、下品無士族”,世族把持官位,平民百姓沒有上升通道,階級固化嚴重。科舉制打破了血緣世襲和世族的壟斷,改善了用人制度,同時也促進了全社會更加重視文化,唐詩、宋詞、元曲的崛起恰恰說明了這點。
3、制定了《開皇律》。《開皇律》上承漢律的源流,下開唐律的先河,其中所規定的各項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繼承,成爲唐律的直接藍本,後來又爲宋、明、清各朝所沿用,因此,隋朝的《開皇律》在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。
4、實施均田制。均田制就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,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。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佔有權,減少了土地糾紛,鼓勵無主荒田的開墾,對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,這也是爲什麼隋朝耕地面積非常大,糧食儲備非常多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隋文帝統治時期的疆域也許不是非常大,但是他在政府部門的設立、社會的管理、民族政策的實施、法律的制定、人才的選拔方面都有着重大貢獻,爲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唯一可惜的是,隋文帝沒有選好接班人,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雖然不能說毫無作爲,但是畢竟斷送了大隋的江山,導致隋朝僅僅二世而亡,隋文帝的功績也因此被誤解了一千多年。
在中國古代的封建時期一共有2132年,出現過494位皇帝,這其中有令人唾罵的無道昏君,也有政績卓著的千古一帝。說到哪位皇帝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,我們往往會想到秦始皇嬴政、漢武帝劉徹、唐太宗李世民、宋太祖趙匡胤等等,其實還有一位,那就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。
一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
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中原大地近三百年的混亂局面,將中原大地的統治權重歸漢人,建立了多民族國家,這裏重點是多民族。自秦朝以來,中原大地一直是漢族爲絕大多數,而隋朝前的時期,匈奴、鮮卑、氐、羯、羌入主中原,紛紛建立了政權,其中重要的國家有十六個,這就是“五胡十六國”,隋朝統一後,一改“華夷之辨”、“夷夏大防”等民族觀點,改以漢文化爲主體、“華夷一家”的民族融合政策,這也奠定了我們現在多民族國家的基礎。
二、經濟高度發達
隋文帝時期,中國的經濟高度發達,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
1、耕地面積。全國耕地面積5500萬多頃,換算成畝,就是55億畝,這是個什麼概念?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時的數據:西漢平帝元始2年,耕地面積約8.27億畝;東漢安帝延光4年,耕地面積約6.94億畝;明神宗萬曆30年,耕地面積約11.62億畝;清光緒13年,耕地9.12億畝。耕地面積如此之大,與隋文帝實施的“均田制”是分不開的。
2、戶數。隋文帝執政後期,全國戶數達到了890萬戶,唐太宗任內貞觀十三年戶數最高,304萬戶;武則天任內神龍元年戶數最多,615萬戶,可見隋文帝時期人丁興旺。
3、糧食儲量。當時隋朝有六大糧食庫,河南鞏縣的糧窖就有三千口,每個儲備八千石糧食,到底多到什麼程度?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隋朝的糧倉後感嘆道:隋朝倉庫裏堆放的糧食夠天下人喫五六十年了。再舉一個例子:隋文帝手下官吏報告,國庫裏的錢糧布帛已經堆得放不下了,有些米和串錢的繩索都已經腐爛了,滾得到處都是,隋文帝大爲驚奇地說:“我已經一再減稅至前朝的過半,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的賦稅入庫呢?”
三、國家政治制度
除了上面這些之外,隋文帝的功績還有很多:
1、創立了“三省六部制”。三省指中書省、門下省、尚書省,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、戶部、禮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。此處不一一贅述它的每個官職了,簡單地說一下它的意義,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利進行了分割,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,這對於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意義很大,三省六部制歷經不斷完善,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。
2、開創了“科舉制”。科舉制想必大家很熟悉了,之前的朝代採用的是察舉制、徵辟制、九品中正制等等,結果就是“上品無寒門、下品無士族”,世族把持官位,平民百姓沒有上升通道,階級固化嚴重。科舉制打破了血緣世襲和世族的壟斷,改善了用人制度,同時也促進了全社會更加重視文化,唐詩、宋詞、元曲的崛起恰恰說明了這點。
3、制定了《開皇律》。《開皇律》上承漢律的源流,下開唐律的先河,其中所規定的各項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繼承,成爲唐律的直接藍本,後來又爲宋、明、清各朝所沿用,因此,隋朝的《開皇律》在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。
4、實施均田制。均田制就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,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。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佔有權,減少了土地糾紛,鼓勵無主荒田的開墾,對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,這也是爲什麼隋朝耕地面積非常大,糧食儲備非常多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隋文帝統治時期的疆域也許不是非常大,但是他在政府部門的設立、社會的管理、民族政策的實施、法律的制定、人才的選拔方面都有着重大貢獻,爲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唯一可惜的是,隋文帝沒有選好接班人,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雖然不能說毫無作爲,但是畢竟斷送了大隋的江山,導致隋朝僅僅二世而亡,隋文帝的功績也因此被誤解了一千多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