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,在古代是一個“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”的日子,意味着春季的來臨和希望的開始。春節真正成爲普天同慶,全國參與的最重要佳節是從唐代開始的。那麼,歷朝歷代的古人究竟是如何過春節的呢?
一、東漢
東漢時期,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。據崔提《四民月令》稱:“正月之朔,是爲正日。躬率妻孥,潔祀祖禰。及祀日,進酒降神畢,乃家室尊卑,無大無小,以次列於先祖之前,子婦曾孫,各上椒酒於家長,稱觴舉壽,欣欣如也。”
二、南朝
南朝時期,春節闔家互相拜賀、飲宴,並開展娛樂活動。據粱人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“正月一日,……長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賀。進椒柏酒,欽桃湯。進屠蘇酒、膠牙餳,下五辛盤。”還有畫雞、燃爆竹、懸索、乞如願等遊戲。
三、晉朝
晉朝最早出現除夕稱謂,據晉朝周處所著的《風土記》記載,晉朝已有除夕大年夜守歲的習俗。除夕之夜,各相與贈送,稱“饋歲”;酒食相邀,稱“別歲”;長幼聚歡,祝頌完備,稱“分歲”;大家終夜不眠,以待天明,稱“守歲”。此習俗,經唐宋相襲,並沿襲至今。
四、宋朝
宋朝過年開始喫餃子,稱餃子爲“角子”,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始於宋朝。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,由此除夕、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,宋代的除夕夜,爆竹之聲通宵不絕。
五、明清
明朝時接竈神、貼門神、賞燈會,過年習俗十分隆重。而清朝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羣臣的習俗,追溯起來,是從康熙開始的。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複雜,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,習俗也不一樣。當時拜年也稱“辭歲”,有特殊關係的人,新年辭歲必須遵例而行。
跨越千年歲月,炎黃子孫通過春節這個節日,將華夏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聯繫在一起。任憑歲月流逝,所有炎黃子孫都秉承同一個心願:新的一年,闔家團圓,幸福安康,正是年年歲歲節相似,歲歲年年情更濃。
春節,在古代是一個“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”的日子,意味着春季的來臨和希望的開始。春節真正成爲普天同慶,全國參與的最重要佳節是從唐代開始的。那麼,歷朝歷代的古人究竟是如何過春節的呢?
一、東漢
東漢時期,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。據崔提《四民月令》稱:“正月之朔,是爲正日。躬率妻孥,潔祀祖禰。及祀日,進酒降神畢,乃家室尊卑,無大無小,以次列於先祖之前,子婦曾孫,各上椒酒於家長,稱觴舉壽,欣欣如也。”
二、南朝
南朝時期,春節闔家互相拜賀、飲宴,並開展娛樂活動。據粱人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“正月一日,……長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賀。進椒柏酒,欽桃湯。進屠蘇酒、膠牙餳,下五辛盤。”還有畫雞、燃爆竹、懸索、乞如願等遊戲。
三、晉朝
晉朝最早出現除夕稱謂,據晉朝周處所著的《風土記》記載,晉朝已有除夕大年夜守歲的習俗。除夕之夜,各相與贈送,稱“饋歲”;酒食相邀,稱“別歲”;長幼聚歡,祝頌完備,稱“分歲”;大家終夜不眠,以待天明,稱“守歲”。此習俗,經唐宋相襲,並沿襲至今。
四、宋朝
宋朝過年開始喫餃子,稱餃子爲“角子”,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始於宋朝。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,由此除夕、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,宋代的除夕夜,爆竹之聲通宵不絕。
五、明清
明朝時接竈神、貼門神、賞燈會,過年習俗十分隆重。而清朝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羣臣的習俗,追溯起來,是從康熙開始的。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複雜,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,習俗也不一樣。當時拜年也稱“辭歲”,有特殊關係的人,新年辭歲必須遵例而行。
跨越千年歲月,炎黃子孫通過春節這個節日,將華夏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聯繫在一起。任憑歲月流逝,所有炎黃子孫都秉承同一個心願:新的一年,闔家團圓,幸福安康,正是年年歲歲節相似,歲歲年年情更濃。